作为如今汉室军方将衔最高的四人,又怎么会同时出现‘忘记把自己写上功劳簿’的失误?
    既然不是失误,那就是刻意为之——而且是在四人一致同意过后,才有了这么一份只有将官士卒,却无主帅名讳的功劳簿。
    这样一封报告所暗含的内容,实在很难不让掌权者,尤其是封建帝王安心。
    ——我们有没有功劳,全由陛下说了算!
    这样的政治觉悟,让刘弘不由感到一阵安心。
    “若周亚夫有这样的觉悟,应该不至于晚景凄凉;迷路将军,也不会留下‘李广难封’的典故了吧?”
    在没有思想政治建设的封建时代,决定一位武将结局的,往往就是其自身的政治觉悟。
    没办法——通讯方式落后,思想建设落后等因素,使得任何一个封建君王,都无法对掌兵将领百分百安心。
    皇帝这个生物本身就多疑,若是武将的思想政治觉悟又不达标,就很容易发生‘杀功臣’的惨剧。
    ——皇帝能怎么办?
    总不能因为人家功勋卓著,就把国家的存亡,交到一个外人手里吧?
    相较于历史上的封建帝王,刘弘的‘症状’还稍微轻一些,但也只限于‘在武将懂事的时候,给个完美的结局’的程度。
    而今年,中央对抗悼惠王诸子叛乱的战争,便让刘弘第一次感受到了‘将在外,君寝食难安’的沉浸式体验。
    自然,柴武、周灶等老臣还是信得过的,但灌婴呢?
    再往深处想:太祖高皇帝之时,周勃在刘邦眼中,应该也同如今刘弘看柴武般放心吧?
    只能说,封建帝王的多疑,大都不是其自身的脾性,而是受环境所破。
    ——毕竟人性,是最不值得信任,也最不应该信任的东西。
    帝王一举一动,皆影响天下万民之生死;在这种情况下,以一人之凄凉晚景,换得天下一世太平,便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奉常。”
    一声亲唤,待刘不疑出班一拜,刘弘便面带微笑的交代道:“此有功将士之名录,卿抄录一份,好生思虑。”
    “万不可使有功之士寒心。”
    看着刘不疑应诺推下的身影,饶是见多识广,柴武也是不由一愣。
    至于殿内文武百官,更是纷纷将嫉羡的目光,撒向殿中央痴然而立的柴武。
    ——刘不疑可是奉常!
    什么情况下,有功将士的名录,会需要奉常这个负责礼制的九卿‘好生思虑’。
    答案毋庸置疑。
    ——测堪舆,祭高庙,封诸侯!
    在如今汉家‘异姓不可为王’的背景下,刘弘此举便意味着:那封竹简之上,有至少三个以上的幸运儿,将跻身于光荣的‘彻侯’或‘关内侯’阶级!
    而这,便是柴武如此诧异的原因。
    “于有功之士行如此重赏···”
    心中思虑者,柴武心中便逐渐涌起一抹遗憾。
    先前与刘弘地接触,在柴武心中留下的印象并不多。
    在曾经的柴武看来,当今刘弘,是个年少老成,手腕颇为狠辣的天子。
    再多的,就没有了——自这位登基以来,君臣二人就见过两回面。
    第二回,也正是柴武此次早先一步入长安。
    但现在看来,眼前这位,可丝毫没有继承孝惠皇帝的‘仁弱之风’。
    ——动辄裂土封侯,此举,明显是在表明自己的尚武之心!
    “可惜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