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东方1号朕要北伐求推荐票 (第2页)
“丞相有理!”
“臣附议。”
……
白稷望着突然就窜出来的大臣,有些懵。
你们从哪钻出来的?
屠雎这位好战份子站了出来,“国师所言北伐,臣以为可!
臣愿亲率大军北伐匈奴,不夺回河南之地势不还!”
屠雎一说,李信就不乐意了。
你屠雎也敢抢功?
我大秦保安的名号还要不要了?
“陛下,臣也愿亲征!”
李信也堪称一代将才,只可惜伐楚失利,留下污点。
他还年轻,早些年曾担任秦王侍郎,陇西李氏在秦国也是望族。
所以,李信是备受秦始皇信任。
即便他打了败仗,罪也不在他。
真要领兵作战,李信更为适合些。
见李信站出来抢军功,屠雎差点吐血。
不光李信感兴趣,其余将军也是纷纷站出来。
比如说章邯,赵佗,任嚣……讨伐匈奴绝对要比对付百越容易些。
秦国发家便是对付西戎,后来又伐义渠。
就历史来看,秦国为南征百越投入数十万兵力。
后续又开凿灵渠,打通水系作为粮道。
前后耗费近十年时间,三征百越这才成功。
打完后还命赵佗率数十万大军镇守百越,活生生把秦国给拖垮。
对付匈奴就容易的多了,历史上大概就花了两年时间。
白稷提出这个看法后,李斯蒙毅等人皆在分析。
他们觉得打匈奴是个好主意,不光能转移国内矛盾,还可以展现大秦猛卒之雄武,震慑宵小。
最重要的是,夺回河南之地便有了片天然的马场!
不过,他们并不赞成徙燕赵降卒过去。
秦始皇没有着急,而是看向白稷,“国师不若解释一二。”
秦朝廷议其实有点类似辩论会,可各抒己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而秦始皇便是裁判,最后由他来裁定谁胜谁负。
接着,一道道目光同时落在白稷身上。
“而今燕赵降卒数十万人不从农事,由蒙公率领看守,修筑长城。
他们徙至河南之地,可为秦国放牛牧马。”
白稷顿了顿,继续道:“他们本是降卒,遇匈奴袭扰也可反抗,有一定自保能力。
秦国只需派遣部分人看守,便可得数十万劳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