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府深沉之人固然如此,胸怀豁达之人确实淡然。
    有一次出海游玩时遇到暴风雨,风急浪高甚是骇人。
    舟船行将倾覆之际,众人皆慌乱不已,哀号苍天不公,末日将临。
    独谢安镇静自若,不为所动,并劝说众人:与其无济于事的惊慌,不如冷静下来好好思考。
    众人虽依然不能如谢安那般镇定,却也不再惊慌,并因此得免,安全归来。
    前程断送、生死关头,谢安尚且淡定如此,泰然处之。
    不堪为将否?不堪为相否?
    自然是堪的!
    风流不羁的外表,弱不禁风的样子,却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
    如此种种事迹,自然导致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响,时人推崇为“江左风流第一”
    。
    果然如
    桓彝所言,其名望果然不减王东海。
    盛名之下,世人皆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简文帝司马昱也曾经曰过同样的话,曰的对象是隐士殷浩。
    同样是大名士,但刀剑证明,殷浩还是继续“不出”
    的好,否则,苍生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至于谢安,是否货真价实,也同样需要用刀剑来验证。
    当然,司马昱对谢安也是曰过的,“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
    事实证明,虽然后来贵为天子,但司马昱的眼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为,无论怎么召,安石都不来。
    出名,是因为与众不同,毕竟,天下众生,熙熙攘攘,尔虞我诈,皆为利来利往。
    大家于是都很困惑,名望如此之高,为什么不去坐官呢?后来连谢安的媳妇都有些坐不住了,看着家里的兄弟子侄个个达官显贵,只有自己老公孑然白身,很是羡慕。
    于是问谢安:“大丈夫不该去当官吗?”
    安掩鼻曰:“恐不免耳。”
    好多的白话文把“恐不免耳”
    翻译为“恐怕在所难免”
    。
    在我看来,谢安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唯恐不能避免。
    而且是掩着鼻子说的,唯恐嗅到话语间的那世俗与酸臭。
    谢安的世界,他媳妇不懂,我们,自然也不会懂。
    后来,家门出现变故,谢安的兄长谢奕病逝,弟弟谢万(时任豫州刺史)不久后因救援洛阳不力被废黜,经营十年之久的豫州被大权臣桓温一口吞下。
    谢氏家族在朝中无人支撑门面,家族权势受到极大威胁,面临着门庭凋敝的危险。
    正是在此情况下,谢安方才临危受命,“始有仕进志,”
    开始准备步入仕途。
    那时,谢安已经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