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是的就是这样假装完本一本的样子我太机智了(第2页)
。
这说明:第一,在根据战争需要调动各部族军队时,各部酋帅在一起讨论、商量,达成协议,谓之“议合”
。
在大贺氏、遥辇氏时代,议事会由联盟长主持。
第二,调动军队必须履行“合符契”
的手续。
辽代的“符契”
为“金鱼符”
。
据《辽史》记载:“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
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
“金鱼符”
与中原的“虎符”
作用相同。
分成两半,分别由联盟长和部落军的酋帅掌握。
此信物验合后方能生效。
这种“议合制”
在辽建国前已经成为定制。
对所有的部族军都发生约束力。
整个过程体现了平等的气氛、民主的机制,至少带有军事民主制的色彩。
[18]?
辽朝建国后,适应君主集权制度的需要,为了统一调动军队、统一指挥,这种“兴兵议合制”
的方式向以皇帝为首的军事集权制转化。
皇帝不仅控制行政大权、财政大权、立法和司法权,而且还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掌握军权。
并建立了一系列由皇帝控制的军事机构、制定了一套调动军队的严格手续。
所以晋王李存勖不得不承认,契丹军队“法严”
,“中国(指中原)所不及也”
。
[31]?
文化编辑
文字
契丹文是辽朝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
宣懿皇后契丹文拓片
的文字,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形式。
但现时已缺少类似的文献。
契丹大字相传于辽神册五年(920年)由辽太祖下令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三千余字;契丹小字由辽太祖弟耶律迭剌参考回鹘文对大字加以改变而成。
小字为拼音文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
契丹小字较大字简便,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
[33]?契丹族创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对其他民族也有不少影响,例如西夏创造党项文字、金朝创造女真文字、元朝创造八思巴文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