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曲的受众取向与作曲时候的思维,首先要考虑的是受众。
    李少杰皱眉。
    去靠抒情感动人?或者是如同正常歌曲那般爆发活力?
    那根本不可能。
    如果真的是面对那些已经有了自杀倾向的人,这些类型的歌全部都是抛媚眼给瞎子看。
    直白说教的抒情,是为了感动正常人的。
    激昂向上的张力,也是为了给正常人力量的。
    【预防】
    但如果面对已经有了这样倾向,甚至已经准备化作现实的人。
    这样的做法,0用处。
    绝对不能想着“我写歌的立意要面对正常大众”
    。
    可是还需要迎合大众,火起来,更广的传播。
    难度真的很大。
    想要达成预想的效果,需要换一种方式。
    因为面对的,是本来就已经情绪压抑,甚至有自杀倾向的人。
    这一类的人,不是靠音乐抒发情感就能拯救的。
    你去做一些感动正常人的歌曲,好,成功了。
    无数正常大众被你感动哭了。
    你去利用这种名义写歌,好,成功了。
    无数正常大众被你打了一针鸡血。
    看起来似乎很好。
    但其实,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还是那个样子。
    没起到一点作用。
    大众或许关注了,但实际上,也仅仅只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
    !
    关注上.......其实并不会有人在意那么多。
    或者说,对很多大众来说,这些东西都太遥远了,与自己不沾边。
    除了“消费”
    ,李少杰想不出别的词。
    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做点实事,那就不能消费本就很难的群体。
    做歌。
    第一件事,想的就是代入感。
    【如果我是满心压抑,对生活绝望的青少年,会如何?】
    框架基本上是成型了。
    但具体怎么做,就需要换位思考。
    【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起到一些作用?】
    李少杰翻看起了许许多多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心理学,甚至是一些病人对于抑郁症过程中的叙述与描述。
    既要起到“预防”
    作用,也要能够悬崖勒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