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个冬天的修筑,建兴十六年春,令居外城已基本修筑完毕。
    若是从空中鸟瞰,外城基本呈正方形,东西、南北走向皆长三里左右。
    外城城墙依然采用夯土铸就,基底宽二丈五尺,城高三丈,顶端宽二丈。
    足供万人在外城屯戍防守。
    外城与内城之间增设了许多民居,而每个方向在内外城之间都增设了哨所,每个哨所足以屯兵三百人左右。
    除此之外,内外城之间形成的新城区,还增筑了两所军营,一营置于西侧,一营置于东侧,以供新入军中的辅兵与氐羌武士暂居。
    李延炤自本部战锋营与健锐营中各抽调两个百人队,分别驻守城东西两侧新营。
    一方面作为应急的快速反应分队,另一方面随时准备应对着两营之中尚未归心的氐羌部众与新进辅兵出现任何异样状况。
    经过数月刻意的培养也好,影响也罢。
    如今归附的氐羌兵户中,基层将佐基本上已能够流畅地用汉话传递情报与命令。
    李延炤硬性规定这些新进的氐羌基层将佐在军中务必用汉话传递情报、命令等,兴许是起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
    饶是如此,将来要待如何将这些部落民分散同化,也是切切实实地摆在眼前的问题。
    如今县城中工坊昼夜不停地赶工,打造出来军械武器等相继交付新进辅兵与部落民使用。
    武器方面的生产进度尚可。
    如今营中这些新进士卒多半已是用上了令居县工坊产出的制式武器。
    毕竟灌钢法的效率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对此李延炤自己亦觉得是值得骄傲的事。
    只是除却武备之外,铁甲的制造效率仍是颇为低下。
    好在李延炤已正经打算将健锐营建设成为一支山地部队。
    而山地兵的着装武备,务求轻便。
    在这种战术思想下,健锐营的武备几乎便已有定式:皮甲、长枪、腰刀、弓弩箭矢。
    除此之外,每名健锐营士卒皆须携带一段可能长达十来米的绳索,以及攀山极有可能用到的挠钩等。
    陇西之地多山,李延炤组建健锐营的目的,正是想在这多山的作战环境中,一支山地部队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取得远超普通部队所能取得的战果。
    即使在硬碰硬的列阵交战中,这支轻型山地步兵也可使用长枪,来针对游牧民族所惯用的骑兵进行反击。
    健锐营最为薄弱的一环,可能便是他们的防护。
    当面对这时代横行无忌的具装甲骑时或许还有一战之力,不过要是碰上匈奴骑兵惯用的骑射战术,无疑便要大大吃亏。
    甚至极有可能因为不断被射杀而全军崩溃。
    而要阻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有一种方法,便是装备一支射程较匈奴骑兵更远的投射武器的远程部队。
    这年代虽说弩类投射武器威力强大,且装备广泛,不过之前的令居县兵所装备的弩,多半都是臂张弩。
    虽然威力较之一般骑弓为大,射程也稍远,不过委实难以担当阻击骑兵的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李延炤只得将目光投向魏旭所部装备的个别蹶张弩上。
    此时弩的形制,偏向汉弩。
    机括构造较为简单,弩力虽然大,不过打个轻甲单位许是凑合,若是遇上具装甲骑以及重步兵等,便只能抓瞎了。
    这弩没有木托,射击稳定性差不说,也极难穿透铁甲。
    即使那些号称“威力巨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