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讲到这里的时候,老师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要给同学们一点时间去消化刚刚所讲的内容。随后,他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太清存神练气铭》这部经典之作,其重点在于内修之道。而对于内修的具体体现,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它着重强调神气的内炼。正如文中所述‘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个住所,神气则是居住其中的主人。如果神气得以保存,那么身体自然会健康有力;反之,如果神气散失,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接下来还有一句更为关键的话‘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这句话清晰地阐明了想要保持身体的长存,必须先让神气安定下来。在这里,气被视为神的母亲,神则是气的孩子,只有当神气两者相互融合、和谐共处时,才能够达到长生不老、不死不灭的境界。这种理念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内修功法,将关注点完全放在了人体内部精气神的修炼与转化之上。”
(二)对于五时七候这一内炼境界需要高度重视:在艰苦卓绝的修炼进程当中,细致入微地划分出了诸如“五时七候”这般各异的阶段与境界。就像“第一时,心动之念频繁出现而宁静时刻相对较少;第二时,心动逐渐减少,平静时间有所增加;第三时,心动与心静两者趋于平衡;第四时,心动渐趋稀少,安静占主导地位;到了第五时,心灵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宁静状态”。不仅如此,还有“第一候,往昔所积累的顽固疾病一并消散无踪;第二候,体内浊气被清除干净,清气得以充盈;第三候,食欲锐减但精神却愈发旺盛;第四候,身形变得轻盈灵活,行动自如;第五候,周身毛孔张开,能敏锐感知外界细微气息;第六候,体内真气流转顺畅无阻,周天循环自然天成;最终至第七候,身躯已然超脱物质世界之外,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地”等等。所有这些描述,无一不是在展现修炼者在心性及身体状况方面循序渐进地提升与转变的内在修炼历程。
(三)有关修炼方法的内炼指引方向明确清晰:例如“首先必须断绝谷物饮食,让内心安稳地栖息于气海之处,将心神留存于丹田之中,并收敛杂念使心境静谧安宁下来”之类的修炼法门,其目的在于引领修炼者把专注力汇聚到自身内部的气海、丹田等关键部位之上,借由静心宁神等手段展开对内部的修炼与调养工作,从而实现气海饱满充实、身心凝聚沉静等显着成效。
而在于灵修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区别,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通灵”概念的理解大不相同。尽管文中有所提及诸如“通灵百变”之类的表述,但这里所说的“通灵”绝非那种与灵界建立联系或者一心追逐超自然灵异能力的传统意义上的灵修方式。实际上,当修炼者在历经一番刻苦努力并达到特定的境界之后,由于体内神气充盈以及身心状态得到极大提升,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系列的感知和能力变化。例如,所谓的“通灵彻视”更倾向于表示修炼过后,个人的身心变得愈发敏锐,洞察力也随之大幅增强,而非意味着能够与某种神秘力量展开直接交流。这种变化是内在修为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所呈现出的自然结果。
其二,两者在修炼目标方面亦存在明显差异。此种修炼方法的核心目标乃是借助内部修养来达成诸如“身存年永”“常住道源,自然成圣”等等高远之境。此目标立足于对自身生命本质的深度升华以及对大道真谛的深刻领悟,而非将重点置于寻求与灵界的交互作用或是获取那些充满神秘感的灵性体验之上。它尤为注重的是个体凭借自身坚持不懈的修炼实践,最终得以实现身心的协调统一、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并完成对自我的超越,整个过程都是真实可感且切实可行的自我提升与修行之道。
“好啦,各位同学们,今天的课程暂且就告一段落喽!”只见讲台上那位气质优雅、仪态端庄的老师缓缓地站起身来,他那轻柔的动作仿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韵律感。紧接着,他微笑着看向全班学生,用温和而清晰的声音继续说道:“如果对于我刚才所讲解的那些知识点存在任何疑问或者觉得自己还有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都可以趁着现在这个机会来找我咨询哦!不管是哪个方面的问题,只要与本节课相关,大家都不要有丝毫顾虑,尽管提出来就是啦!”
同学们开始交头接耳起来,不少人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这时,一个胆大的同学站了起来问道:“老师,按照您所说的内修之法,是否真的有人达到过长生不死的境界呢?”老师微微点头,“传说中确有高人达到此境,但如今已难觅踪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