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清晨六点,林羽站在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落地窗前。玻璃外,晨光正为新建成的&34;城忆广场&34;镀上金边,广场中央的巨型文化基因图谱雕塑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他的手机突然震动,是日本策展人佐藤发来的消息:&34;祝贺贵市文化周圆满成功!我们希望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34;
这个消息让林羽想起三个月前的场景。当时他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论坛上发言,台下坐着来自全球50多个城市的文化官员。散场时,一位身着传统苏格兰裙的男士主动递上名片:&34;我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艺术总监,你们的城忆计划让我想起我们的&39;城市故事&39;项目。&34;
&34;常态化,必须常态化。&34;林羽喃喃自语。他转身走向会议室,那里已经聚集了文化局、外事办、教育局等部门的负责人。投影屏幕上,&34;文化交流常态化机制建设&34;的标题在晨光中格外醒目。
&34;各位,&34;林羽按下遥控器,屏幕切换成全球文化地图,&34;去年我们举办了12场国际文化活动,但都是短期项目。要让城市文化真正走向世界,必须建立长效机制。&34;他调出一组数据:&34;纽约每年通过文化交流创造120亿美元产值,伦敦的文化签证系统覆盖180个国家&34;
话音未落,外事办张主任就举起手:&34;林市长,常态化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去年的预算已经超支30&34;
&34;所以我要推出&39;文化交流合伙人&39;计划。&34;林羽打断他,&34;企业赞助可以抵税,高校合作能算科研成果,社区参与计入文明积分。&34;他看向教育局李局长,&34;特别是青少年交流项目,我们要和爱丁堡、京都建立姊妹学校。&34;
会议持续到中午,最终形成了&34;1+3+n&34;合作框架:1个总部基地(城忆广场)、3大国际平台(东亚文化之都联盟、丝绸之路文化带、创意城市网络)、n个特色项目(非遗工坊、数字文化展、青年创客营)。
当天下午,林羽带着团队来到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数控实训室里,李师傅正在指导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染缸。&34;林市长,&34;他举起一个青花瓷纹样的u盘,&34;这是我们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合作开发的数字釉料库。&34;
林羽注意到角落有个金发留学生正在操作机床,便走过去询问。&34;我是来自米兰的马可,&34;小伙子用生硬的中文说,&34;我在学习传统榫卯结构与现代家具设计的结合。&34;
这个场景让林羽想起上午会议上的争论。当时有人质疑:&34;频繁的文化交流会不会导致本土文化被稀释?&34;此刻,看着中外学生在工坊里热烈讨论,他找到了答案。
夜幕降临时,林羽来到苏雪的汉服工作室。姑娘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虚拟的唐代仕女在丝绸上翩翩起舞。&34;我们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发了这套沉浸式服饰体验系统,&34;她兴奋地演示,&34;下个月去巴黎时装周参展。&34;
&34;很好,但我有个更大的计划。&34;林羽打开平板电脑,展示着中日韩三国文化交流路线图,&34;我想在三国交界海域打造&39;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方舟&39;,你们的汉服秀可以作为首演项目。&34;
苏雪的眼睛亮了:&34;那李师傅的蓝印花布、景德镇的瓷器、韩国的韩纸&34;
&34;没错,&34;林羽接口道,&34;我们要把文化交流变成流动的盛宴。&34;
三天后,林羽率代表团抵达爱丁堡。在古老的议会厅里,他与爱丁堡市长共同签署了《十年文化交流备忘录》。当苏格兰风笛与中国竹笛的合奏在厅内回荡时,林羽注意到一位白发老者眼中泛起泪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