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毡古来有之,但也是在元明时代才流行开来的,唐宋书家都是在书桌上垫一块绸缎、棉麻了事,所以并不是说,没有毛毡,钟岳就找不到别的替代品了,实在不行,把身上的短袖脱下来垫着也行,就是有些不文雅罢了。
    红色长巾铺在桌上之后,钟岳井然有序地将端砚、墨锭以及笔帘、生宣,一一拿出来。
    端砚上加了点矿泉水,墨锭轻重合意地研磨着。
    将研磨好的墨水倒在墨碟之内后,钟岳用纸镇将生宣捋平,开始执笔行书。
    场馆之内,有的学生已经到了创作的末尾。
    这样只考临摹,不需要创作的比赛,简直太简单了,根本不需要怎么动脑子,直接提笔就来。
    然而,往往陷入这样一个思维之中的人,那就错了。
    创作也好,临摹也罢,书法作品最后除了看呈现效果之外,最看重地是什么?还是书法家本身的笔法如何。
    当创作被抹去之后,那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了。
    钟岳也不挑三拣四了。
    灵飞经全文版的系统全息投影开了起来。
    钟岳全神贯注,开始书写灵飞经。
    开启系统全息投影,并不是钟岳想要用摹书的方式获胜,而是尽管临摹这本天下第一小楷这么久了,但是这本道门经书还是不好背诵。
    这样的方式,就省去了钟岳很多时间,也不用去前边索要内容文字了。
    钟岳行笔的速度极快。
    神人九势,讲究一个势字。
    文征明可以做到一波三折,钟岳如今结合神人九势,可以将笔划做到一波四折!
    千万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一折,这代表着钟岳的笔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至于小楷熟练度为什么才到熟练度的百分之七十,而不是百分之百,钟岳觉得,系统的要求,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用文征明小楷的样本来算了,而是综合所有的小楷书家,来了一个判定方式,不然以他一波四折的笔法,不说完全超越了文征明,至少已经能够望其项背了。
    笔法,不能决定全部,但也不可或缺。
    掠笔蜻蜓点水,墨韵在笔尖流转。
    钟岳的笔法不变,呈现的艺术形式确实千变万化。
    临崖一跃,是掠;横江而飞,是掠;凌空而起,也是掠。
    藏锋勾丝,逆锋而行,转折有度,钟岳现在运笔,就像是一个军师。
    “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
    如陆断犀象。
    “折”
    如百钧弩发。
    “竖”
    如万岁枯藤。
    “捺”
    如崩浪雷奔。
    “横折钩”
    如劲弩筋节。
    心神合一,手笔连动,钟岳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已经全然不顾周围有什么响动情况了,他的眼里,除了书法,没有其他任何的杂念。
    这是很难得的专注,也只有沉**法之道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书法大家才能做到的专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