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王彦,还是郑和,还是李谦,他们这七大太监首领都比朱棣小十岁左右,也是十岁左右就被朱棣当儿子一样培养大的。
    他们这些太监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对朱棣忠心耿耿,比朱棣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能干。
    但是这也是有时代的历史因素,生在皇宫里面的朱瞻基就是想要找一帮这样的太监出来,也非常难,因为现在的太监们,都经历的太少,也没有经历过考验。
    至于对太监的歧视,朱瞻基一点也没有。
    谁都知道,关于太监的坏话都是谁说的。
    说什么太监身上一股骚味,心思淫邪,不说是无中生有,也都是以点概面。
    最起码,朱瞻基从小接触的太监没有一万也有五千,还没有闻到哪个人身上有骚味。
    他们只是被割掉了蛋蛋,又不是割掉了JJ,怎么可能小便不尽,有骚味呢?
    而且,除了没有胡子,大部分人也不是声音尖细的像女人,在战场上叫阵,喊话,可都是用太监们。
    如果他们说话像娘娘腔,怎么可能用他们上阵?
    自然,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
    但是相对来说,在这个时代,大部分太监都还是可用的,并且比一般人更忠诚。
    傍晚时分,在知道朱高燧已经出门后,朱瞻基随后也带着侍卫骑马来到了行在所。
    今天中秋节,朱棣也跟朱高燧一家,朱瞻基享受一番天伦之乐。
    席间,朱棣考究了朱高燧的几个孩子学问,也赏赐了他的妃子和孩子们一些节礼。
    洁白的月光下,朱棣的头发和胡子也显得有些花白,这个一代大帝,真的有些老了。
    不过,他的精神头倒是很好,希望自己贡献给他的药方,能让他多活几年。
    如果能够令行禁止,朱瞻基其实对当皇帝没有什么兴趣。
    一天到晚处理国家大事,几乎没有个人时间,想要当一个好皇帝,其实是个苦差事。
    但是,想要让所有人贯彻自己的意志,不当皇帝,是很难的。
    朱瞻基更想躲在朱棣的身后,多筹划几年,奠定基础,等他上台以后,就能大刀阔斧进行改革。
    他也跟朱棣谈了孙娴的安排,原本的历史上,因为废后,朱瞻基还被落下了不光彩的记载。
    现在的朱瞻基当然不希望这样了。
    孙娴在历史上记载还不错,让她直接当这个皇后也不错。
    至于胡皇后,原本的历史上被废有些无辜,但是如果不是一开始把她立为皇后,只是立为贵妃,也不会有后面的风波了。
    至于锦衣卫的势力,现在的锦衣卫已经被朱瞻基掌控了,还用通过一个百户来加强联系吗?
    当然不用了!
    (明朝的十万太监可不是皇宫里的太监,加上各地藩王府,镇守太监府,明朝五个海关也是太监把控,还有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司苑八个局,这些可都是用人大部。
    还有人不懂装懂说十万太监皇宫装不下,交通阻塞,一个人只有七平方米平均面积。
    且不说这些太监不是集中在皇宫,就是集中在皇宫,南京皇宫面积是一百万平米,北方的皇宫才是七十二万平米的仿造品好不好。
    何况皇宫分宫城,皇城,太监们大部分住皇城而不是宫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