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风宴席散去,荀子回到居所,回想齐国君王与太后给予的隆重礼遇,和在秦国遭受的冷言冷语天差地别,不可比拟。
    一种温馨的回家似的亲切感袭上心头。
    这些礼遇和欢迎,表明齐国需要他,稷下学宫需要他,齐国年轻的君王和太后需要他。
    然而在温馨与舒心的同时,也感到身上肩负之沉重,最为沉重的莫过于儒学的命运。
    从接风宴上荀子看得出来,他重回稷下学宫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欢迎。
    一些逆向刺耳的声音也传进耳中。
    有人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有人说:“荀况从齐国跑到秦国,秦国不要他,还有脸面再回来,这是恬不知耻。”
    有人说:“儒士西不入秦,他坏了规矩,活该!”
    那位稷下学宫原祭酒敬酒的背后就隐藏着这种声音。
    “好马不吃回头草”
    ,人是不是也应当和马一样,姑且不论。
    他在秦国的确是碰了钉子,遭遇了难堪,让他寒心。
    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西不入秦”
    。
    到了战国时代,秦国屡屡侵犯关东六国,六国辱骂秦国是虎狼之邦。
    以“仁”
    为本的儒家弟子更是对秦国予以鞭抵。
    因此,“西不入秦”
    就成了儒家一条不成文的戒律。
    荀子思忖,华夏历经五百年战乱,百姓急切期盼天下一统,社会安定,生活安宁。
    仇恨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知道秦国为什么强大。
    假如秦国能够接受儒家主张,华夏一统岂不来得要快一点吗?
    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任用范雎为丞相,封应侯。
    秦王对范睢信任有加。
    范睢不只向秦昭王献出“远交近攻”
    的军事策略,他还想改变穰侯魏冉专权时对东方各国宾客和辩士一概拒之门外的执政方略。
    ①范睢原是魏国饱受迫害的辩士,友人带他来到秦国,推荐给秦昭王。
    因魏冉把持朝政,不欢迎外来宾客,范睢在客馆里冷冰冰住了一年多,无人理睬。
    如今他做了秦国丞相,他要改弦易张,广纳贤才。
    齐国的稷下学宫人才荟萃,荀子最为有名。
    所以,范睢职任丞相的第二年,就派人专程将邀请荀子到秦国去的信函送到齐国。
    范睢的邀请与荀子的思考不谋而合,所以荀子接到邀请,便准备启程。
    不想,齐襄王突然去世,举国哀伤,齐襄王待荀子甚厚,无论从国情还是私情来讲,荀子都不能离开齐国。
    只能待丧事过后,到第二年(前264〕的秋冬,荀子才从临淄千里西行,越太行,渡河水,去到那个被关东六国辱骂的“虎狼之邦”
    考察一番,亲自看一看那“虎狼之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