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与荀子分别之后,回到他热爱的故乡一韩国都城郑,一切皆不顺利。
    韩非是先王韩釐王的堂侄,现今韩桓惠王的堂弟,属于当政君主的旁支宗室。
    ①父母期盼儿子在齐国稷下学宫学有所成,回国功建立业。
    但是没有等到儿子回来便离世而去。
    韩非回国期盼辅佐堂兄韩桓惠王,变法图强,可是韩桓惠王第一次召见韩非,便因为韩非口吃,被利欲熏心的权臣奚落,讥讽。
    韩桓惠王看韩非的文章,说理精到,文采甚好。
    又是列国著名大儒荀子的学生。
    召他进宫,问他如何才能当好一国之君。
    韩非知道自己口吃,说话尽量简约,他的回答是:“使……使鸡守……守夜,令猫……猫捉鼠,皆用其能,王……王乃无事。”
    ①不学无术的权臣们讥讽他,大王若这样好当,农夫、樵夫、村姑都可以当大王。
    韩桓惠王是一个肥胖多病的人,无心理政而又多疑,希望韩非告诉他如何管理好臣子。
    韩非告诉他,明主管理群臣,有二柄足矣。
    二柄是什么?二柄就是两支棍棒。
    一支是刑,一支是德。
    刑是杀戮。
    德是奖赏。
    下属无时不想窃取君主的高位,君主绝不可将此二柄借与他人。
    若失掉其中一个,下面的臣子就会造反。
    老虎之所以能胜于狗,就是因为它有爪和牙,假如把虎的牙给了狗,则狗反过来就要管制虎了。
    @
    韩非的话让权臣们暴跳如雷,说韩非辱骂他们,要韩非说出朝廷的重臣,哪一个是虎?哪一个是狗?有人干脆说韩非一派胡言!
    什么荀老夫子的高徒?他公然离间使君臣不和,不是个好东西!
    韩非郁闷不乐地回到府中,恨自己口吃的毛病,更恨那些无知的朝臣。
    回国初次会见大王就这样不愉快,以后可怎么办?辅佐君王改革朝政、强盛韩国的愿望如何实现?
    韩非记着老师讲过的话,君子耻于不修身洁己,不耻于被人污蔑;耻于自己不诚信,不耻于不被信任;耻于没有才能,不耻于不被任用。
    他每日不辞劳苦,继续努力,精心写作治国谏言。
    一有机会就把文章呈送给大王。
    但是,韩桓惠王被内外各种事务搅得心烦意乱,哪有心看文章。
    他收到韩非的文章,不是束之高阁,就是生气退回。
    而韩非每收到一次退回的文章,就心伤许久。
    如此几年过去,韩非矢志不移,终日埋头书斋。
    他相信,他的赤子之心总有一天会感动大王,韩王会赏识他的才华,采用他的主张。
    韩非遵照父母生前的安排娶下一位贤淑的妻子,有夫人的关心照料,让韩非的日子也还如意。
    一天,老仆来禀,说他的老师带领弟子来到郑城,昨天住在馆舍当中。
    这个消息令韩非惊喜,转念间又不解:“荀老师在楚国做兰陵县公,为什么来到韩国呢?”
    韩非敬爱老师,时刻想到荀子对他的教诲,恨不能立即见到恩师,可是一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又迟疑,与老师分别的时候,老师勉励,要像当年申不害辅佐韩昭侯那样,成就一番大业。
    我费尽心血为韩国变法强国写下的上书,一次次被大王打回来。
    面见大王又一次次吃尽白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